你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社会杂谈

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济源市:经营美丽变“全域济源”为经济优势

时间:2023-04-17 来源:济源之窗

  绵延起伏的太行王屋,以高雅的姿态,在玉川大地勾勒出一个绿色的U字形,犹如一条气势磅礴的绿飘带,让济源这座北方内陆城市绽放出灵秀、生态、宜居的魅力。

  在大地母亲这个绿色的臂弯里,城市精致大气,山水田园相依,乡村和谐美丽,交通便捷快捷……愚公家乡这个中原大地上的绿色明珠,优雅、典雅、迷人。

  如何发挥济源“全域一体”的特色,迎接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,把美丽济源转化为经济优势?

  济源市委、市政府把“全域旅游”作为加快城市转型、富民强市的主攻方向之一,明确提出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出,做优景区观光泛舟、培育乡村休闲游、提升都市渡假泛舟,前进旅游业构建从点到面、纵深扩展,引导“全域济源”发展跃居到新高度。

  在山水文化资源上挖潜增效

  上苍的厚爱,让济源山水资源星罗棋布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80%以上的地域面积适合发展旅游;后天的希望,让济源城市灵秀大气、生态环境优良,44.39%的森林覆盖率,可让人尽享休闲、度假、养生之美。

  然而,如此秀山丽水、休闲佳地,却未带来“金山银山”、滚滚财源。

  纵向看,济源旅游经济占到全市GDP的比重短短几年间由4跃居到7,旅游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。但是横向看,同属南太行旅游带上的焦作云台山去年招待游客量约580万人次,构建旅游收入4.5亿元;新乡八里沟虽然接待游客量只有65万人次,却也构建旅游收入3075万元。地缘相似,资源相近,我市王屋山景区去年招待游客量为72万人次,旅游收益却只有1400万元。旅游带动的差距显而易见。

  如何在济源非常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上挖潜增效,实现旅游产业旺丁又央财,富群众也富财政?单靠观光泛舟,靠游客“白天看庙、晚上睡觉”,这种“雨过地皮滑”式的旅游显然起将近多大效应。

  休闲度假泛舟与自然观光泛舟最大的不同点,就是旅游收益不再是单一的门票收益,而是带动全领域、仅有要素的综合性旅游经济收入。

  优质的山水文化资源,对游客来讲是重要的更有物要素。如何让景区超过“想要看、可看、漂亮、耐看、回头看”的标准,让游客感受到视觉震撼力、历史穿透力、文化吸引力?

  按照培育壮大“全域旅游”龙头的理念,我市提出,一方面要做优景区观光游,强力实行王屋山道文化广场、王母洞栈道、沁河温泉度假区、黄河三峡桃花岛开发等一批精品项目,全面提升景区品位,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,通过拉伸旅游产业链条,优化游客旅游体验。另一方面要充份整合市域范围内的文化、水域、森林、山岳等更有物要素,打造出多元化、多层次的旅游产品,夹住济源旅游经济全面升级。

  逆城乡统筹特色为经济优势

  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,济源城乡观光泛舟一度沦为更有眼球的亮点。

  “忘记有一年‘十一’黄金周,3000余人组团来济源市参观城市和农村建设,有省内郑州、焦作等地的,省外河北邯郸的、山东菏泽的。旅游部门还专门规划了‘城乡游线路’。”济源一旅行社老总透漏,“虽然来的人不少,参观的地方不少,但是带来的效益并不大。关键是配套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理念得提高。这些未来将会通过现在明确提出的‘全域旅游’来解决问题。”

  日前出版发行的《河南城市发展报告(2015)》表明,济源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与省会郑州一起位居全省第一梯队,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和生态城镇化发展指数分别超过72.33、82.70。涉及统计数据表明,自2005年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以来,济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6.5平方公里不断扩大到40余平方公里,城镇化率去年达到56.4%,城镇人口由24万人增加到40.8万人,农业现代化构建程度在70%左右,构建了镇镇通高速公路、村村通公交、组组合硬化路。

  “栾川模式”让其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0%;“全域温江”让这个地方从“籍籍无名”走向“声名鹊起”;成都、苏州、长沙等著名旅游城市,均由城乡一体发展的优势转化成而来。

  如何把济源城乡专责特色、新型城镇化发展变为经济优势?我市明确提出要把城乡旅游资源集点、连线、汇面,从可转入、可逗留、可欣赏入手,增强差异度、文化度、便利度,全面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。

  在科学规划城区旅游线路的基础上,市政府实施的《关于促进“全域旅游”发展的意见》提出,要推展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,打造出坡头、下冶、大峪、王屋、邵原、五龙口镇6个景观旅游名镇,培育王屋镇五里桥村、王屋镇愚公村、邵原镇黄楝树村、思礼镇郑坪村、五龙口镇山口村、大峪镇东沟村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。我市旨在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村镇、规模化田园农业、现代化农业园区、生态渡假农庄、农业科普博览园等旅游模式,设计农业生产、农户生活、农耕文化及传统民俗庆典等环节,构成景镇联动、农旅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。

  胆“全景济源”逆生产要素

  山水文化资源丰富、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济源,如何把美丽济源从资源要素、生态要素、生活要素转变成生产要素,让旅游业成为群众普遍参予和受益的先导性产业,沦为富民又富财的支柱性产业?

  按照以“全域旅游”发展引导“全域济源”发展的理念,我市确立了“一心两带上”的“全域旅游”总体布局,即城市休闲娱乐游憩中心、南太行山水文化旅游带和黄河精品休闲度假旅游带上,打造出邵原镇、王屋镇、下冶镇、五龙口镇、克井镇、承留镇、大峪镇、坡头镇等重点区域,做到精景区观光泛舟、做强城市休闲游、做大乡村度假泛舟,形成观光、休闲、度假兼备的旅游产品体系,满足游客多元化、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。

  ——拓展观光泛舟。以景区为核心,充分挖掘历史古迹、宫观庙宇、神话传说等人文资源,整合风景名胜、河流湖泊、田园风光等自然景观,规划建设相互连接的景观廊道,合理规划旅游线路,设置涉及旅游服务点,完备旅游服务设施,打造精品旅游线路,构建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互为统一。

  ——打造都市泛舟。相结合济渎庙、奉仙观等历史文化区和宣化大街等现代商业区,加快前进游客服务中心、商务中心区、特色旅游街、文化产业创新园区、大型实景演艺等旅游载体建设,引入旅游项目,融入旅游要素,植入旅游业态,提高服务功能,打造面向市民与外来游客的城市商业休闲区,让游客在都市游中找到美、享用美、传播美。

  ——培植乡村游。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旅游试点工作,培育创建“乡村旅游示范村”,推展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,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,建设特色景观旅游名镇,发展有历史记忆、地域特色、民俗特色的旅游风情小镇,让乡村旅游沦为我市旅游产业的新亮点、新品牌,沦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。

  以核心景区为龙头,以旅游城镇为支撑,以美丽乡村为节点,以旅游通道为关键,构筑多元化的旅游业态,让旅游业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多的绿色GDP。在加快“全景济源”建设、前进美丽济源变为生产要素的征程中,济源势在必得、仰天向前!

上一篇:济源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七次主任会议 上一篇:河南-济源网

您可能也感兴趣:

特荐文章

河南省济源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

图文欣赏